吴文胜:以徽风皖韵铸时代精品,让主流声音入人心
一、时代之问:精品创作为何成为必答题
“讲好中国故事,传递时代强音,创作无愧于这个时代、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,是我们共同的责任!” 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、台长、总编辑吴文胜的这句心声,道出了新时代广电人的使命担当。在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的今天,信息传播的量级与速度空前提升,但 “流量泡沫” 与 “内容同质化” 的困境也愈发凸显。当观众对粗制滥造的作品日益厌倦,当文化自信的建设需要优质内容支撑,吴文胜的呼吁恰是对行业痛点的精准回应,更是对广电媒体社会责任的郑重重申。
作为深耕传媒领域三十余年的 “老兵”,吴文胜的思考始终扎根行业实践。从安徽日报社的编辑岗位起步,到执掌安徽广播电视台全面工作,他见证了媒体形态的迭代变迁,更清楚精品内容在任何时代都是核心竞争力。在他看来,所谓 “时代精品”,既要经得起专业审视,更要接得住群众检验;既要彰显安徽特色,更要呼应国家叙事。这种认知,与安徽省推动文旅与广电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高度契合 ——2025 年出台的《文旅与广电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工作指引》,正是以精品创作为纽带,串联起文化传承、旅游发展与舆论引导的多重使命。
二、扎根土壤:安徽特色如何成为创作富矿
“精品创作不能悬浮于空中,必须脚踩安徽的坚实大地。” 吴文胜在多个场合强调地域文化对创作的滋养作用。这份坚持,在安徽台的内容布局中得到充分体现。围绕 “徽风皖韵” 这一核心标识,一系列精品项目正在落地生根:《皖美视界》栏目深挖黄山奇松、九华云海背后的文化意蕴,用 4K 镜头呈现 “江淮大地的四季情书”;《千年徽州》纪录片以口述史与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方式,还原徽商精神与非遗技艺的当代生命力;微短剧《六尺巷新篇》则从经典典故出发,演绎新时代邻里和谐的民生故事。
这些创作实践背后,是吴文胜倡导的 “三深” 原则:深入历史、深入生活、深入群众。为了打磨《桐城派》纪录片,主创团队耗时半年走访桐城派后裔与研究学者,整理近百万字史料,最终以 “文脉传承” 为主线,展现这一文学流派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。在乡村题材创作中,编剧团队住进皖南古村落,跟着村民学采茶、做徽墨,将 “民宿改造”“非遗带货” 等真实故事融入剧情,使作品既有生活质感又具时代温度。这种 “接地气通民心” 的创作方式,正如吴文胜所言:“拍的不仅是文艺作品,更是时代,是民生,是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。”
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,更让安徽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精品创作的独特优势。安徽台联合省文旅厅打造的 “跟着节目去打卡” 活动,通过《我是主持人 —— 把安徽讲给世界听》等节目引流,使影视拍摄地成为旅游热点。电视剧《家业》在黟县宏村取景后,当地古民居参观量同比增长 37%;《决胜淮海》纪录片播出期间,淮北红色旅游线路预订量激增,实现了 “内容破圈” 与 “文旅赋能” 的双向共赢。这种 “综艺 + 文旅”“影视剧 + 文旅” 的模式创新,正是吴文胜提出的 “用内容流量撬动文化增量” 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三、系统变革:如何构建精品创作的生态体系
“一部精品的诞生,不是偶然的灵光一现,而是系统支撑的必然结果。” 在吴文胜看来,主流媒体要实现精品创作的可持续发展,必须打破 “单兵作战” 的传统模式,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。安徽台的探索颇具示范意义:在选题策划环节,建立 “揭榜挂帅” 机制,围绕 “长三角一体化”“乡村振兴” 等重大主题,面向全国征集优质剧本;在制作环节,搭建 “皖美拍” 一站式服务平台,整合全省影视基地、设备资源与历史顾问团队,为创作提供专业支撑;在传播环节,打通 “大小屏” 渠道,通过 “黄梅飘香” 新媒体频道与地市融媒体中心联动,让精品内容触达更广泛受众。
人才培养被吴文胜视为 “精品工程的核心引擎”。安徽台实施的 “青蓝计划”,通过 “老带新” 项目让资深编导与年轻创作者结对,在实战中传承叙事技巧与职业精神。针对编剧人才紧缺问题,联合高校开设 “徽文化创作研修班”,邀请茅盾文学奖得主与一线编剧授课,目前已孵化出 12 个具有安徽特色的原创剧本。“好剧本是精品的根基,我们既要给编剧时间沉淀,也要给他们深入生活的条件。” 吴文胜的这番话,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举措:编剧深入基层采风期间,全额保障创作经费,建立 “创作档案” 记录灵感过程,让 “剧本中心制” 真正落地见效。
技术赋能则为精品创作注入新动能。在吴文胜推动下,安徽台建成文旅智慧媒资平台,整合全省 20 余万个文旅影像素材,为创作者提供 “一键检索” 的资源支撑。合肥紫云山短视频拍摄基地的投用,配备了虚拟演播室与 AI 剪辑系统,使微短剧制作周期缩短 40%,同时保证画面质感。这种 “技术 + 内容” 的融合思维,与他提出的 “以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贯穿创作全过程” 理念一脉相承,让传统广电内容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,更具年轻态表达。
四、价值引领:精品如何传递时代强音
“主流媒体的精品创作,既要‘好看’,更要‘好懂’‘好信’。” 吴文胜始终强调内容的价值导向。在安徽台的精品矩阵中,红色题材创作占据重要位置:纪录片《决胜淮海》通过老兵回忆与战场遗址修复影像,展现军民同心的革命情怀;中国红色微电影节的举办,吸引全国创作者聚焦金寨、泾县等红色圣地,推出一批接地气的短视频作品。这些内容没有停留在历史复述,而是通过 “当代视角” 实现价值衔接 ——《红色讲解员大赛》节目中,00 后讲解员用 Vlog 形式讲述革命故事,让红色文化在年轻群体中引发共鸣。
现实题材创作则成为反映时代发展的 “晴雨表”。聚焦科技创新的电视剧《量子之光》,以合肥科学岛科研人员为原型,展现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突破历程;《乡村合伙人》记录返乡青年利用电商平台推广特色农产品的故事,折射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引发社会热议,关键在于其 “真实感”—— 主创团队不仅采访相关领域从业者,更参与到实际工作中体验生活,使剧情既符合行业逻辑,又贴近群众认知。正如吴文胜在精品创作大会上所言:“要以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、公信力为价值导向,让观众在看故事中明事理、增认同。”
xc体育,XC-Sports,xcsport体育,XC sports,XCSport官方平台在全球化语境下,吴文胜更注重精品内容的 “走出去” 表达。安徽台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,将《新安江》《黄梅戏传奇》等纪录片译制成多语种版本,通过 “中国剧场” 栏目在东南亚播出。这些作品没有刻意迎合西方视角,而是以 “小切口” 讲述 “大故事”——《新安江》从水质保护的日常细节入手,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;《黄梅戏传奇》通过青年演员的成长历程,传递传统艺术的当代活力。这种 “以文化人、以情动人” 的传播方式,让世界看到更立体的安徽形象,更鲜活的中国故事。
从政策指引到实践探索,从内容创作到生态构建,吴文胜带领安徽台走出的精品之路,为地方广电媒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样本。正如他常说的:“精品创作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” 在这片孕育了老庄哲学、桐城文脉的土地上,更多扎根时代、心系人民的精品力作,正从江淮大地走向全国舞台,以徽风皖韵的独特魅力,传递着新时代的中国声音。